(奶牛)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犊牛易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犊牛出生后的前2周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腹泻和败血症,该病多并发病毒性腹泻。据报道,犊牛腹泻的发病率高达60%,患病个体中死亡率高达30%,这给牛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5年5月份某奶牛场,10日龄内的犊牛发生了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临床表现为犊牛食欲废绝、精神不振、鼻镜干燥、回头顾腹,肌肉松驰,心跳快而且弱,呼吸浅表不规则,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末稍发凉。有的不见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有的出现发热后的1~2天内死亡,死前多有腹泻症状,粪便初期呈黄色粥样,后期为灰白色水样稀便,粪便中常混有未被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块及泡沫,有酸败气味,笔者诊断为犊牛大肠杆菌病。该牛场的这次发病导致两头犊牛死亡,给牛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
1病原和流行特点
犊牛大肠杆菌病即犊牛白痢,是由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引起犊牛发病的血清型有O72、O9、O8、O101等。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动物粪便、牛舍垫料、污水沟、水源、母牛乳头和地面等都有其存在。动物出生后很短时间就可以随乳汁或其他食物进入胃肠道。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亦能经子宫和脐带感染。7日龄内未哺乳的犊牛最易感染本病,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或防控不及时,就会导致犊牛死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小牛的发病率将逐渐下降,至10日龄,而且很少有更多。
新生犊牛抵抗力降低或发生消化道障碍时,可引起发病。另外,母牛营养不良、乳汁质量不佳,牛舍卫生条件差、小气候变化剧烈等不良应激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传播。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发生较多且发病严重,呈地方性流行,一般的消毒药物都能将其杀灭。
2发病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2.1败血型(也称脓毒型)
该类型潜伏期很短,常于发病后1天内死亡。主要发生于产后3日龄内的犊牛。大肠杆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引起犊牛急性败血症。发病急、病程短。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差,不吃奶,拉肚子症状多,粪便呈卵白汤样或淡灰白色。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多发生于没有吃到初乳的犊牛。
2.2中毒型(也称肠毒血型)
此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致。急性者未出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表现不安,兴奋,后出现沉郁,直至昏迷,死亡。
2.3肠炎型(也称肠型)
体温稍有升高,主要表现为腹泻。疾病初期犊牛排出蛋黄色的粪便,呈粥样,有恶臭味,继而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重症病例出现脱水现象,卧床不起,全身虚弱,如不及时治疗,多死于虚脱或继发肺炎。个别病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3病理变化
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的犊牛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肠炎型死亡的犊牛,往往机体消瘦,黏膜苍白,眼眶下陷;肛门、尾部及后肢被稀粪污染;真胃内有大量的凝乳块,黏膜充血、红肿,并覆有胶状黏液,皱褶部有点状出血;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有恶臭味;小肠黏膜充血,在皱褶部有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直肠也有同样的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和肾脏苍白,有时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病程长的犊牛,还可见到肺炎及关节炎的病变。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的取材部位,败血型为血液、内脏组织;肠毒血型为小肠前部黏膜;肠型为发炎的肠黏膜。采取病料划线于麦康凯平板上培养,挑取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或生化试验,以确定是否是大肠杆菌。再用大肠杆菌血清鉴定其抗原构造,如为常见病原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即可做出诊断结论;若不是常见的致病菌血清型,可做肠毒素检查及复归试验。
此外,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具有拉肚子症状的疾病区分开来,本病与牛沙门氏菌病的区别如下:沙门氏菌引起不同年龄的牛发病,牛大肠菌主要引起牛病。沙门氏菌在牛的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病灶,而大肠菌的病原子能牛则不出现这些病理变化。
5防控措施
控制本病以预防为主,怀孕母牛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仔畜应及时吮吸初乳,饲料要配比适当,勿过饥过饱,断乳期饲料不要突然改变,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不良影响,定期消毒、早期控制饮食,减轻肠道负担。
5.1预防措施
5.1.1牛舍每隔2~3天清扫1次并换上干净垫料。
5.1.2及时清除牛舍内及附近的粪、尿和污水等。
5.1.3对舍内及周围环境要5~7天喷洒1次百毒杀溶液(配比为1∶3000)等进行消毒。发病时每1~2天消毒1次。
5.1.4做好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工作。
5.1.5母牛分娩前、后应彻底消毒,尤其在冬、春季节应重视给犊牛保暖。
5.1.6尽快让犊牛吃上初乳。
5.1.7让犊牛自由饮用1次0.1%~0.2%高锰酸钾溶液。
5.1.8母牛产前接种大肠杆菌多价苗,按照说明书用量即可。
5.2治疗措施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5.2.1抗菌
可用土霉素、链霉素内服,初次剂量为30~50毫克/千克体重,12小时后剂量减半,连服3~5天;或以10~3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2次。
5.2.2补液
补液量应根据脱水程度来确定,原则上是失多少水补多少水。当犊牛有食欲或能自饮时,可用口服补液液盐(氯化钠1.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温水1000毫升)。不能自吮时,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000~1500毫升,静脉注射。发生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80~100毫升静脉注射。注射时速度宜慢。
5.2.3调节胃肠机能
可用乳酸2克,鱼石脂20克,加水90毫升调匀,每次灌服5毫升,每天2~3次。也可内服保护剂和吸收剂,如次硝酸铋5~10克、白陶土50~100克、活性炭10~20克等,以保护肠黏膜,减少毒素的吸附,促进犊牛的早日康复。
还可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体重使用0.06克,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1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2~3天,疗效较好。
5.2.4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待病情稍有好转后,可停止使用抗生素,内服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药物。例如,促菌生6~12片,配合乳酶生5~10片,每天2次;或健复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杆菌制剂,使肠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复其生态平衡,以利于犊牛早日康复。
想了解更多关于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