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一种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液体,经分析证实至少有100种化学成分。然而,主要成分是水、脂肪、蛋白质、乳糖、盐和其他微量物质(如磷脂、维生素、酶、色素、气体、白细胞等)。乳大致可分为水和干物质(干物质还可分为脂肪和无脂固形物)。
正常牛奶成分含量基本稳定,但每种成分都有一定范围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牛奶脂肪,其次是牛奶蛋白,乳糖变化较小。
牛奶的检验根据乳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来定等级。牛奶组成中大部分是水分(86%~89%),干物质占11%~14%,牛奶的稀与稠主要与干物质的含量有关。干物质与乳脂、乳蛋白和乳糖的含量直接相关。
影响牛奶稀稠的因素
牛乳中脂肪和蛋白含量是牛奶最重要的两个质量指标。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牛奶的稠度和营养价值,还提高了牛奶的购买标准,直接影响着养牛人的经济效益。
牛奶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因奶牛品种、品种、个体、泌乳月、产次、饲料类型、饲养水平和季节而有很大差异。乳脂含量和乳脂率是牛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蛋白含量直接影响干酪产量。
牛的品种和品种每一个牛的品种和品种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有自己固有的遗传特征和一定的经济有利性状,所以牛奶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即使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产奶量和产奶质量仍有很大差异,这也是育种工作的魅力所在。
畜牧堂专家指出,实践表明,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略有下降。
泌乳前期乳量增加,乳脂率、无脂固形率均减少泌乳后期乳量减少,乳脂率、无脂固形率均增加。
饲料及饲养管理因素。奶牛日粮精料过多,粗饲料严重不足也会导致牛奶较稀。为了追求高产奶量,奶牛被饲喂过多的浓缩饲料,而粗饲料进食的少,导致瘤胃乙酸产量和乳脂率下降。
在奶牛瘤胃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中,除了能量来源外,只有乙酸可以作为合成乳脂的原料,而乙酸的来源是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尤其是干草。实际上,当日粮中干草保持在1公斤~2公斤时,牛奶中的脂肪率将降低0.3%~0.5%;最合适的饮食应该包含5公斤干草。
在日常饮食中,用秸秆代替40%的干草,可以大大降低产奶量和乳脂比。因此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乳脂率非常重要。当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降至40%以下时,乳脂率含量明显下降。当粗饲料比例低于10%时,乳脂率下降到2%以下(正常4%)。
畜牧堂专家称,浓缩饲料富含碳水化合物,饲喂过多的浓缩饲料会改变瘤胃的消化过程,增加丙酸的形成,降低乙酸的含量。丙酸不能用于合成乳脂,导致乳脂率下降。精料饲喂过多不仅造成精料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而且影响奶牛的繁殖,容易造成酸中毒和瘤胃发育迟缓,降低养牛效益。
1.粗饲料品种单一,质量较差。调查显示,农民实施全株带穗玉米青贮喂养奶牛的不足20%,喂养玉米秸秆青贮的农民约占30%;提供玉米秸秆、麦秸的农家占50%以上。大多数奶农不种草或不种胡萝卜,奶牛的绿色饲料只依靠田地和路边的野草,这些野草是间歇性供应的。
许多奶农主要以青贮+精料或麦秸+精料的方式喂养奶牛。此外,由于青贮饲料储存不当,二次发酵、霉变和变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青贮饲料品质和奶牛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产奶量和乳品质。
日粮粗蛋白含量下降,导致乳蛋白率下降。当日粮粗蛋白含量从17%降至9%时,粗蛋白下降1%,乳蛋白下降0.2%。
2.产奶牛的饲养管理环境不良。牛舍相对湿度大于90%,乳脂率将下降0.16%~0.18%;环境温度过高,也将促使乳脂率下降。冬季天气良好时,让奶牛进行运动,可促进乳脂率提高0.17%~0.24%。
由于环境卫生差,奶牛患有乳腺炎,乳成分的合成功能明显降低,导致乳脂率和无脂固形物显著降低;由于喂养不均衡、健康不佳和喂养不良,肝功能下降,使得转化为乳成分的原料营养供应不足,乳脂率下降,无脂固体合成减少,乳变稀。
暑热刺激。由于天气酷热,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体力和乳腺功能下降。
3.挤乳技术不正确。不良的挤乳准备工作、挤奶机的真空度及脉动次数等不正确,不仅影响奶产量,也影响乳脂率的提高。
4.另外,环境的突然变化、传统喂养方案的破坏、饲养员、挤奶员的变化、牛的疾病等也会影响产奶量和质量。
选种选配奶牛中的错误
畜牧堂提醒奶农,不要片面追求产奶量,忽略了乳脂率的提高。在选择公牛的交配时,只注意乳产量,忽略乳脂率指数,因此选择了高产乳量、低乳脂率的公牛,结果虽然母牛的乳产量上升了,但牛奶更稀了。
为了贪图便宜,使用未经正式鉴定的公牛(精液)进行交配(甚至使用没有交配许可证的劣等公牛),最终不仅女儿的乳产量没有提高,而且牛奶的质量也没有改善。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