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羊群的生理状态和生长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若管理得当,既能让羊群快速增膘长肉,又能有效减少疾病发生。以下 6 个关键管理要点,养羊户需重点关注。
一、调整饲料配比
立秋后牧草开始纤维化,营养价值有所下降,需及时调整羊群饲料结构。增加精饲料占比,育肥羊可将精饲料比例提高至 40%-50%,选用玉米、豆饼、麸皮等搭配,同时添加骨粉、食盐等矿物质,满足生长所需。繁殖母羊则要保证蛋白质摄入,可适当投喂豆科牧草或蛋白饲料,为配种和孕育储备能量。此外,每天需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水中可加入少量电解多维,增强羊群抗应激能力。
二、做好驱虫工作
秋季是寄生虫繁殖的活跃期,羊群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影响采食和消化。立秋后需进行全面驱虫,同时驱虫后 3-5 天,及时清理羊群粪便并堆积发酵,杀灭虫卵,避免二次感染,重点清理羊舍缝隙、垫草中的虫卵。驱虫期间要密切观察羊群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优化圈舍环境
立秋后潮湿天气增多,需加强羊舍通风换气,保持圈舍干燥。定期清理粪便,每周至少彻底清扫一次,并用生石灰或过氧乙酸消毒,重点消毒食槽、水槽和墙角。检查羊舍门窗和通风口,夜间做好防风措施,避免冷风直吹羊群;白天则打开通风口,降低舍内湿度。在羊舍地面铺设干燥的垫草,如锯末、稻草等,每周更换一次,为羊群创造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
四、合理安排放牧
立秋后放牧应避开清晨露水时段,选择上午 9 点后至下午 5 点前进行,此时牧草干燥,羊群采食后不易引发肠胃疾病。控制放牧时长,成年羊每天放牧 4-6 小时,羔羊和病弱羊适当缩短时间。放牧时选择地势较高、牧草丰富的场地,避免在低洼潮湿处停留,减少寄生虫感染风险。傍晚归圈后,给羊群补喂少量精饲料,弥补放牧时营养摄入的不足。
五、强化防疫管理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及时为羊群接种疫苗,重点做好羊痘、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疫苗的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抗体水平达标。
定期监测羊群健康状况,每天观察羊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形态,发现咳嗽、腹泻、体温异常等症状,立即隔离病羊,同时打开畜牧堂免费视频问诊在线兽医师,及时诊断治疗。
六、注重分群管理
根据羊群的年龄、体质和生长阶段进行分群饲养,将羔羊、育肥羊、繁殖母羊、种公羊分开管理。羔羊重点保暖和补饲,出生 15 天后开始补喂羔羊料,促进肠道发育;育肥羊则要增加投喂次数,每天饲喂 3-4 次,提高增重速度;繁殖母羊需单独组群,保证充足营养,为发情配种做好准备。分群后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调整饲料和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效率。
立秋后是羊群生长的 “黄金期”,抓住这个关键阶段,落实好以上 6 项管理措施,既能让羊群快速生长,又能降低疾病发生率,为后续养殖打下坚实基础。养羊户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方法,才能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