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是青海高原牦牛生态类型中的人工培育品种,野牦牛血统的一半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2005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具有生长发育速度比较快、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以下畜牧堂就对大通牦牛做个介绍。
大通牦牛的形成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和兽药研究所,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以野生牦牛为父本,以大通当地牦牛为母本,共同培育的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并于2005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具有二分之一野牦牛的血统。
大通牦牛品种特征
1、体格高,头角粗甲高宽,前肢短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集粗毛或裙毛密集长,尾短,尾毛长蓬松。牦牛头粗,长方形,颈短厚,睾丸小,靠近腹部,不下垂的牦牛头长,眼睛大,额宽,大部分有角,颈长薄,乳房小,碗状,乳头短,乳静脉不明显。毛发颜色为黑褐色,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乳白色。外貌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
2、活重与体高,成年公牦牛活重平均为381.7kg,平均体高为121.32cm;成年母牦牛活重平均为220.3kg,高为106.81cm。
大通牦牛生产性能
天然草场放牧条件下,4-6月龄全哺乳公牦犊牛屠宰率为48.47一50.3%,净肉率为36.73%;18月龄屠宰率为45.14一49.3%,净肉率为36.74一37.1%;成年公牦牛屠宰率为46.22%-51.63%,净肉率为36.21%-45.96%。
大通牦牛产毛性能
年剪毛一次,成年公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为1.99kg,成年母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1.02kg,幼年牦牛年平均毛绒产量为1.07-1.19kg。
大通牦牛品种优势
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嘴、鼻、眼睑为灰白色,有清晰可见的灰色背线公牛有角,母牛多有角,体型外观符合规定: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良好,体重、体尺符合育种指标,毛色为黑色或棕色纤维
第一,生长发育速度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组平均增加15%~27%
其次,它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牦牛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小于1%,比同龄牦牛群体的5%降低4个百分点。
第三,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经产牛为3年产两胎,产犊率为75%。
第四,抗逆性与适应性较强。越冬死亡率明显下降,寻找能力强,采食范围广。
大通牦牛适宜区域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长期以来,牦牛受自然、地理环境、牧业投入品等条件的制约,牦牛经营方式落后,饲养管理粗放,本品种培育力不足,近交现象普遍存在,个人生产性能下降,集团明显退化。
为了抑制牦牛的进一步退化,提高其生产性能,各地积极利用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取得了显着效果。大通牦牛在青海省大面积推广的同时,还向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各大牦牛产区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及其后代表着强劲的高山放牧能力和显著的耐寒性、耐饥抗病能力,体型外型、头型、角型、毛色均具有大通牦牛的特点。据调查,大同牦牛后代出生时、6个月龄和18个月龄的体重比当地牦牛高15.0%以上。
以上就是对大通牦牛的介绍,从上可得知,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具有较强的高山放牧能力和显着的耐寒性、耐饥性和抗病性。
(文章系畜牧堂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